2006/10/19

【 作品藝廊 】我在做什麼???


使用壓克力顏料畫在木板上

感受梵谷油畫堆疊的筆觸



子璇



佳明



佳玓



詠婷



宗翰



珮珊



釋賢



文齊

2006/10/17

【 藝術家 】達文西 文/蔣勳 (轉載自自由時報)


破解達文西密碼 文/蔣勳 (轉載自自由時報)

最後的晚餐




如果生命預知死亡即將來臨,會有什麼樣的表情?《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預知死亡的偉大鉅作,在904公分長的牆壁上,圖繪了十三個表情各異的人物。



預知死亡的鉅作繪製這件壁畫時,達文西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蘭街頭,他凝視街上每一個人的臉孔。男的、女的、少年的、蒼老的、憂愁的,或喜悅的,開朗歡笑的,或面容沉重悲哀的。



這麼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樣的五官元素組成,卻差異這麼大。



達文西解剖人的屍體,為了在科學上精準掌握人的物理組織。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達文西在解剖完三十具人體之後,在他的手稿中寫下這樣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靈魂」究竟在哪裡?達文西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類還有一個精神存在的空間。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類物質性的肉體死亡之後,有沒有一個屬於「精神性」的存在?那個亙古以來人類說的「靈魂」,究竟在哪裡?《最後的晚餐》原來只是基督教《聖經》傳述有關耶穌預知死亡的事件,祂在被釘上十字架以前,最後一次與十二位門徒一起晚餐。



達文西把宗教的主題擴大成為普遍的哲學命題。







達文西把每一個人邀請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個人省思,死亡來臨是必然,死亡來臨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最後的晚餐》運用了最嚴格的透視法,使如此巨大的畫面,結構一絲不苟,牆面上向後退遠的長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畫面沒有被破壞以前,桌子下面耶穌的腳,每一個物件,都經過幾何學的精密計算,放置在準確位置,構成上下左右向中央點集中的透視法的絕對構圖中。



在達文西以前,從來沒有畫家把數學的透視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構圖計畫裡。



《最後的晚餐》是一個舞台,十三個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飯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達文西要繪畫的已經不是一場「晚餐」,而是一個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題──死亡。



我們都被設計在這幅鉅作中,我們不妨在裡面找一找自己。



第一組門徒



第一組門徒是耶穌右手邊的三位,依序是約翰,彼得,猶大。



約翰是傳耶穌福音的四位使徒之一,祂年輕、善良,個性裡有詩人的抒情氣質,在西方美術上常被處理成帶女性溫柔的圖像。



約翰向耶穌的另一邊傾斜,彷彿不相信有人會背叛耶穌,呈現出祂一貫的單純善良。



猶大右手靠在餐桌上,和約翰的身體平行,也微微向後傾斜。約翰雙手交握在前面,有一種安定祥和,猶大的左手微微張開,祂其實有一點訝異,耶穌怎麼知道有人背叛了祂,猶大正是以三十個銀幣出賣耶穌的門徒。



彼得原來在猶大身後,聽到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人背叛了我。彼得便衝向前,越過了猶大,彷彿要追問:誰,是誰背叛了祢?彼得是耶穌的大弟子,脾氣衝動,愛恨分明,耶穌最後把天國的鑰匙交付給他,也就是第一任的梵諦岡教皇。



這一組人呈現三種截然不同的內心表情,藉著三個人物達到畫面最戲劇性的張力。



第二組門徒



耶穌左手邊的第二組門徒,依序是:湯瑪斯、大雅各、腓力普。



第一位湯瑪斯手指向上指天, 彷彿要上天作證, 不會有人背叛耶穌。



第二位大雅各雙手大大張開, 微微張著嘴,祂似乎被耶穌的話震驚了, 表情姿態都說明祂情緒被震撼的反應。



第三位腓力普與前面的大雅各剛好相反,祂雙手向著自己胸前,好像捫心自問,要求耶穌相信弟子們的忠誠。



三個門徒強烈的情緒表情,襯托著中央耶穌臉上一清如水的模型。



如果有一種智慧,可以預知生命未來種種,那麼,會不會是這張畫裡耶穌臉上的一清如水呢?一清如水,是祂已超越了憂傷,也超越了喜悅。



第三組門徒



最左側的三位門徒是:安德烈、小雅各、巴托洛摩。



這三位門徒的臉孔都朝向同一個方向,朝向構圖中心的耶穌,也呼應最最右側三位門徒。



為了使畫面構圖不呆板,達文西特別使門徒安德烈的雙手舉起,朝向另一個方向,也加強三個人一組的局部和諧性。小雅各和巴托洛摩則全神貫注,好像離得遠,想更確定耶穌說的話,集中中心點構圖的力量。



第四組門徒



最右側的三位門徒是:馬太、達太和西蒙。



馬太穿藍袍,轉身看著西蒙,但祂的身體手勢,尤其是右手,則伸向中心點,使一字排開的十三個人物之間有輕微的節奏轉折變化。



這三個人似乎在竊竊私語:老師怎麼會懷疑我們,我們是祂最忠實的門徒啊!完全側面的門徒西蒙,站在最右側,遠遠呼應著最左側的門徒巴托洛摩。



丹.布朗如何解讀《最後的晚餐》


丹.布朗(Dan Brown)在《達文西密碼》小說的第55、56、58三章中集中論述達文西的名作《最後的晚餐》。



丹.布朗提到這件名作中的兩個疑點:第一,耶穌右手邊第一個人物是一個女人,是《聖經》裡的一個妓女「抹大拉的馬利亞」,丹.布朗認為她就是耶穌的妻子,為耶穌懷了孕,但被以彼得為首的男性門徒篡奪了教會主導權,因此帶著「聖爵」(即耶穌子嗣)逃亡,演義出這本通俗小說非常「好萊塢式」的情節。



第二,猶大的背後有一個握著刀的手,這隻手不屬於畫中的任何一個人。



這兩個疑點其實長期以來一直被藝術史家注意到了;只是丹.布朗用了聰明的美國式頭腦把這兩個疑點變成商業上可以行銷成功的賣點。



先談第一個疑點。



門徒約翰在西洋美術史中一直是年輕俊美的人物,在一群男性性徵強烈的門徒中,常會被誤以為是女性,祂善良、溫柔、馴順,這些特質,當然可以是女性的,但也可以是男性的。



達文西本身同性戀的性向也特別使他會在性別角色上處理得不同一般畫家。



蒐藏在德國的一張手稿〈肉身天使〉,達文西曾經把一個年輕人物處理成兼具女性乳房及男性陽具的裸體。



在性別的議題上,達文西的深邃,恐怕不是丹.布朗如此簡化的小說就可以解讀的。



此外,如果丹.布朗說畫中耶穌右手第一人是耶穌的妻子,那麼,十二門徒少了一位,另外一位到哪裡去了,《達文西密碼》顯然還是沒有解開密碼。



第二個疑點,關於猶大背後的「握刀的手」,顯然是達文西非常超現實的安排。畫面中暗藏殺機,但「殺機」來自於誰?一貫的解讀當然是「猶大」,因為祂以三十個銀幣的賞金,出賣了耶穌,耶穌因此被羅馬士兵逮捕。



丹.布朗大膽武斷地說這「握刀的手」表示彼得篡奪了耶穌的教會授權,排斥了耶穌的妻子,使梵諦岡成為純男性教會。



從通俗小說的角度來看,這種解讀當然是聳動的賣點,也獲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在解讀達文西的傑作《最後的晚餐》恐怕缺乏更有力的支持論據,讀小說的讀者,姑妄聽之,在藝術史領域是不能認真的。



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





古希臘的雕刻和建築裡都講究比例的精準。



美術史上常常說「黃金分割」,或「黃金律」。



人們相信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秩序,看來混亂,只要掌握到秩序的規則,也就掌握了宇宙。「秩序」、「規則」、「比例」都是一種數學。



印度教《吠陀經》重視「零」,「零」是一切的未開始。



中國古代重視「三」,「三」是多數。中國古代也重視「九」,「九」是數的極限,過了「九」就歸「零」,因此皇帝是「九九」至尊。



古代希臘相信人體的「美」,有客觀的比例規則,因此早期雕像,頭部和身體的比例常常是一比六,後期則演變為一比七。



掌握到「比例」的準確,可以掌握到「美」,因此「比例」非常珍貴,被冠上「黃金比例」的稱呼。



維特魯維亞是羅馬時代的藝術家,他總結了古希臘的人體比例研究,撰述了集大成的人體美學論著。



基督教興起,人體成為禁忌,長達一千年,維特魯維亞的著作被束之高閣,沒有人閱讀。



1490年,達文西重新整理維特魯維亞的論著,依據人體比例規則,圖繪了這張《人體比例圖》。



一個男子的裸體,張開雙手,雙手抵達方形邊框的邊緣,張開雙腳,雙腳踩踏圓形外框的邊緣。



達文西在圓形和方形中試圖找到「人」的定位。



有點像東方漢代的「規」與「矩」,「規」是圓規;「矩」是矩尺。漢代相信「天圓地方」,因此用「規」、「矩」來定位「人」。



達文西在《人體比例圖》裡用人體上的許多線尋找比例關係,雙肩的寬度,鎖骨到乳線的距離,肩至肘的長度,肘至腕的長度,會陰至膝關節,膝關節至腳掌……人體的每一部分都在「規」與「矩」的比例中。



會陰在正方形的正中央,「方」像一個人所占有的空間,漢代叫做「宇」,指上下四方;「圓」是人體外圍循環的「時間」,漢代叫做「宙」,指古往今來。



「宇宙」正是包圍著每一個人的「空間」與「時間」。



達文西在這張《人體比例圖》裡說:「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這句話很像孟子說的:「萬物皆備於我,返身而誠。」達文西的《人體比例圖》不只是一件美術作品,更是人類史上尋找人類定位意義的哲學傑作。



丹.布朗的巧妙安排丹.布朗《達文西密碼》的第8章,非常聰明地以《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這一世界知名的達文西手稿安排了小說人物羅浮宮館長的死亡形象。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館長脫光了衣服,把自己的身體擺成一幅達文西素描《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的樣子」。



小說的懸疑、聳動,情節的詭譎,都從這裡開始。



一個全世界最知名的符號,被運用在商業小說之中,當然增加了認識這個符號的讀者閱讀的興趣。但是對解讀達文西這件舉世名作而言,卻不能有太大幫助。



也許,丹.布朗,對從來不認識達文西的讀者,會是一本很好的引發興趣的入門書吧!已經改拍成電影的《達文西密碼》一定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脫光衣服的男人,張開的四肢,銀光筆畫的圓,通過這麼聳動的敘述,讀者或影迷,還能夠安靜下來,細細沉思達文西「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的真正意涵嗎?或者,可以脫去自己的衣服,再一次了解這麼難得的身體,是否有達文西渴望傳達的「完美」意義。



創意才是達文西真密碼

「達文西密碼」在全球引發熱潮,台灣也掀起達文西熱。作家蔣勳最近完成「破解達文西密碼」一書,希望台灣人不要只盲目熱中達文西密碼的通俗趣味,或羅浮宮的旅遊名氣,應更深層體認達文西的偉大與創意。



他提醒台灣人,真正的達文西密碼,其實是每個人開發自己的潛能和創意。達文西的偉大,來自他勇敢「追求夢想、發揮創意」,追尋感性的藝術之際從不忘理性的科學實證。他可以為了感性繪畫,進行理性的人體解剖,了解肌肉;當人們瘋狂崇拜達文西或達文西密碼一書時,有沒有想過給年輕人創意、夢想的空間?幫助年輕人達成感性與理性兼容並蓄?



他更感慨的說,「如果年輕的達文西生在今日台灣,他明天要段考、後天要基測、學測,會是什麼樣的李奧納多.達文西?」



蔣勳說,台灣的青少年,喜歡畫畫的被送去美術班,放棄了數理;數理能力強的專攻理工科,對藝術和文學拒之千里。在他看來,理性與感性從不相悖,達文西右手寫字、左手畫畫。



反觀台灣教育對學生的箝制,總認為孩子只能選擇一種,卻不知放棄任何一種便是人的殘缺。於是不少理工科系的學生極度乏味,文學科系的孩子卻只會濫情。



長期研究美學與藝術史的蔣勳說,「達文號密碼」引發的熱湖,是隱隱潛藏了500年的達文西能量,終於爆發。在16世紀時,達文西對科學的研究和追求、對美學與藝術的創作,總是不被當代人所了解,他一直活在孤獨中。



但在達文西離世後的500年裡,後世人類因他的創意和夢想受益無窮。當年,他夢想著人類能像鳥兒一樣飛翔,手稿裡有蝙蝠飛翔解剖圖、鳥類翅翼羽毛構造;雖然他離世前都未能飛上天際,但後人利用他留下的理論,終於翱翔天際,他是後世人們心中的「飛行理論之父」。



達文西也被後世尊為「流體力學之父」,他的手稿曾留下許多堤防、水壩的草圖設計,但因當年的執政者全抱持懷疑態度,這些設計全未付諸實現。500年後,這些草圖被後世的水利工程專家證實,都是可以付諸實現的工程圖,再次證明達文西遠遠超過他的時代,只是了解他的人太少。



因此,蔣勳強調,達文西的不朽,來自他無盡的創意,而創意正是人類一切文明的起源。台灣讀者只窮究「達文西密碼」一書提出的各種密碼,其實真正的密碼在每個人的腦子裡,開發自己的潛能、創意,才是真正破解達文西密碼。